英大期货:对我国碳排放市场建设的思考
来源: Admin
时间:2023.2.19
浏览:321

  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和网络数据统计,全球已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其中绝大多数为发达国家,已完成碳达峰国家的碳排放总量约占全球的40%。根据各国规划,到2030年,南非、中国、墨西哥、马绍尔群岛和新加坡将实现碳达峰,实现碳达峰的国家将达到59个,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60%。自“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出以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关注的热点和探索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碳排放现货市场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A国内碳排放市场现状分析

  区域性碳市场的建立

  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路径是从区域性试点市场向全国统一市场过渡。2011年10月,相关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也标志着中国碳交易正式启动。2013年,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开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开业的碳排放权交易所。2014年,7个试点已经全部启动线上交易,首期共纳入控排企业和单位1900多家,碳排放配额总量约12亿吨。此后,区域性碳排放权市场逐渐完善发展,各地控排企业也积极参与各地碳排放市场交易,碳排放市场也激励实体企业完成减碳目标。然而,此时我国仍面临着碳排放定价过于分散的状况。直到2021年7月,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促使我国碳排放交易由区域向全国统一转变,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碳定价的参与度。

  全国统一碳排放市场的建立

  2020年年底,相关部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

  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启上线交易。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目前仅电力行业控排企业可参与交易,交易方式主要包括协议转让、单向竞价。其中,协议转让又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显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中心设在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武汉,两者共同承担全国碳交易体系的支柱作用。上海环境(601200)能源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开盘价为48.00元/吨,开盘后首日成交量为4103953.00吨,成交额为210230053.25元,首日平均成交单价为51.23元/吨。全国碳排放权现货首周成交总量为4720953.00吨,首日成交占比86.93%;累计成交额为243316537.25元,首日成交占比为86.40%,周成交均价为51.53元/吨。

  2022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50889493.00吨,总成交额2814004694.28元。其中,挂牌协议年成交量6218972吨,年成交额357855798.67元,最高成交价每吨61.60元,最低成交价每吨50.54元,2022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每吨55.00元,较上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1.44%。大宗协议年成交量44670521.00吨,年成交额2456148895.61元。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9678843.00吨,累计成交额10475234717.27元。

  从以上数据来看,除首日成交量与成交额占比较大外,全国统一碳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成交价格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局面,这也与新合约上市参与企业积极响应有关。不过,目前现货市场参与企业仅为电力企业,其他碳排放相关行业、金融机构、个人投资者仍未纳入,预计待市场进一步发展成熟后,市场参与度会进一步提高。

   B国内碳排放市场基本特征

  纵观近年来全国统一碳排放市场的交易,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成交出现明显的年尾聚集效应。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碳市场累计成交量5089万吨。其中,2022年11月和12月交易总计3351万吨,2022年年末两个月成交量占全年的66%。另外,由于2021年仅有6个月的交易时间,年末两个月成交量占比更是达到全年的89%。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履约周期决定的。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为2021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可见,随着履约周期的临近和截止,配额的交易量出现明显提升。

  第二,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价格趋于平稳。

  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由于全国碳市场刚开始运行,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价格波动较大。2021年7月,开市首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日平均收盘价为51.53元/吨,2021年全年日平均收盘价为46.60元/吨,2021年收盘价标准差为4.76元/吨,2022年全年的标准差为0.96元/吨。从统计数据来看,2021年的标准差明显大于2022年,表明2021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价格波动性明显大于2022年。这也说明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仅有电力企业参与,市场买卖双方较为容易达成平衡。因此,目前碳市场也仅达成了部分价格发现的功能。

  第三,目前大宗交易占比较高。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50889493.00吨。其中,大宗协议年成交量44670521.00吨,占比88%。这表明目前受行业限制,市场缺乏专业的投资者,零散交易较少,而且由于年末效应,企业更愿意年末期间集中交易来减少交易成本。

   C国外主要碳排放市场现状

  对比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碳排放市场建设相对较早。同时,由于碳排放权交易的非实物性质,其与普通商品交易相比,具有更强的金融和风险属性。因此,国际市场对期货、期权等碳相关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需求日益显现。在诸多碳金融衍生工具中,碳期货起步最早,市场也最活跃。国际上主要的碳期货产品有欧洲碳排放配额期货、欧洲核证减排量期货和美国的区域碳污染减排计划期货。目前,主要的碳衍生品交易场所有洲际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其中,以欧洲市场规模最大,交易体系最完善。

  以欧洲区域碳市场为例,2005年4月,洲际交易所就推出与碳排放配额(EUA)挂钩的碳期货产品,从此之后,碳期货成交量逐渐攀升。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11日,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四阶段,在全部EUA期货和现货的交易中,碳期货交易量占比超99%,期货成交量是同期现货成交量的710倍,而2015年EUA期货交易量仅是现货的30倍。在欧洲EUA期货刚刚推出不久,欧洲碳排放配额现货曾出现供过于求现象,市场价格出现较大回落,现货成交量出现较大萎缩,但是EUA期货却始终保持稳定状态,发挥了期货市场稳定剂的作用。从EUA期货成交数据来看,近年来,EUA期货成交量的增长速度明显远超现货。可以看到,从欧洲碳排放配额期货上市以来,其成交量呈现加速增长状态,欧洲碳期货市场的深度进一步扩张。

   D推动我国碳排放市场发展

  自“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出以来,“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关注的热点和探索的重要任务,而国内碳排放市场的建设是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与重要路径之一。

  目前,我国初步建成了全国统一碳排放市场,市场价格逐渐趋于稳定,但是受市场规模和参与企业的影响,成交趋于集中。不过,现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已初步体现,碳排放现货的波动率逐步降低。从第一阶段履约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碳现货市场履约完成率为99.5%,初步达到不同行业和企业借助碳市场力量实现更有经济效率的减排,降低全社会碳排放控制和减排成本的目的。

  从欧洲碳市场发展经验来看,在欧洲碳市场建设从现货到期货逐步演变加速的过程中,欧洲碳期货的成交已是现货成交的710倍。虽然我国碳排放市场刚起步不久,但是按照欧洲区域市场经验来看,在适当的时候使用碳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有助于企业降低碳排放权交易带来的价格波动风险。同时,由于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引入碳期货也有助于真实地反映碳排放权的市场供求状况,为现货价格提供参考,完善价格发现功能。从市场结构角度来说,目前国际上碳排放市场明显是现货、远期、期货、期权并行的市场,引入碳期货也有助于完善我国碳市场结构,提升我国碳市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作者单位:英大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