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博鳌大会|潘家华:努力构建零碳产业的世界话语体系
来源: Admin
时间:2023.1.5
浏览:327


2022年11月11日,由中国节能协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联合主办,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碳中和博鳌大会”,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胜利召开。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发表《零碳发展 赢向未来》的主题演讲。

潘家华指出,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碳中和的关键是从高碳的化石能源到零碳的可再生能源的赛道切换。由于可再生能源(如水电、风能、太阳能)的间歇性特点,不能长时间持续、稳定地输出电能,导致早期被大家认为是低质量能源,而储能技术正好能弥补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的特点。

储能技术可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以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持续、稳定的电能输出,提高电网接纳间歇式可再生能源的能力。正是随着中国储能技术的升级,使得我们现在新能源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成为一种可能。

同时,碳中和切换的不仅是生产侧的赛道,而且还有消费侧的赛道。以新能源车为例,新能源车代替燃油车不仅减少了车辆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而光伏产业带来的低廉的电价让更多低收入人群可以开的起车,进而形成了一个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多赢的局面。

潘家华算了一笔账“我们现在还有6亿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一千块钱或者只有一千块钱人民币左右,我们现在的燃油车平均每百公里油费超过60元,按照1000公里/月计算,燃油费用超过600元,很多低收入群体即使买得起燃油车,也用不起燃油车。而现在光伏发电报价一般都在一毛五以内,我们就算两毛钱一度电,百公里纯电动汽车仅用12度电,2块5毛钱一百公里,对这6亿人口是不是也有可能让他买得起汽车更用得起汽车呢?欧洲总人口5.5个亿,美国3.2个亿,那么就仅仅这样一个市场多大的产能、多大的市场需求、多大的市场规模”

潘家华指出,现在中国的产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学习能力强,复制能力强、放大能力强,但是原创还存在着一定需要提升的很大空间。我们不光是要做大,还需要掌握原创的技术,只有掌握原创技术,才有话语权,才有为世界制定规则的能力,最后,潘家华呼吁企业和协会一起努力,构建中国在碳中和领域的话语体系。

关 于 碳 中 和 博 鳌 大 会

碳中和博鳌大会,是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凝聚多年行业经验,整合政府、行业、专家、企业、媒体等方面顶级资源打造的在“碳中和”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峰会,因举办时间一般选在年末,又被业内亲切地称为“碳圈年会”。会议选址海南博鳌,目前已经举办两届,前后邀请了50余名政府领导为碳中和领域指引前进方向;百余名行业知名专家和内业企业家领袖一起探讨了碳中和成功案例和未来趋势;有近千位碳中和领域的从业者直接参与了会议。

两届大会有启动了ESG(环境、社会及治理)服务工作组、“碳达峰.碳中和”移动大讲堂中国行等项目落地,发布了《碳中和背景下绿色投融资地图研究》、《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报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个人碳减排激励管理规范》团体标准、《绿色建筑信托报告》、《中国企业碳中和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等会议成果报告。


作为中国目前最具活力的行业,碳中和已经成为被市场追捧的新赛道。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根据中节协〔2022〕11号文件《关于公开征集2022年中国节能协会创新奖的通知》和“中国节能协会创新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登记核准案编号:0240)的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中国节能协会创新奖碳中和领域企业贡献奖”的评选活动,以表彰在碳中和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先后向并为华为、中航信托、阿里云、中建三局、腾讯等多家知名企业颁发了“碳中和领域企业贡献奖”。


两届大会先后签署了“中国企业践行碳中和社会责任倡议”(第一届)和“碳达峰碳中和企业行动之博鳌宣言”(第二届),并为腾讯集团、蚂蚁集团、华为集团在内的近70家签署企业颁发了签署纪念杯。同时两届大会通过购买减排量共抵消核算的251吨碳排放当量,实现了每届大会碳中和,为“3060”计划贡献自己力量。


两届大会均在官方微信视频号、抖音号上进行视频和图文直播,网上参会观看总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在各直播间内共有20多万条网友讨论,点赞转发评论总量高达近50万。两届大会共接受了近百家媒体报道,网络搜索量超百万,大会影响力空前高涨。

经过两年的发展,碳中和博鳌大会已经成长为目前碳中和领域涉及细分领域最全、专家阵容最强,会议议题最深、参会企业最多、影响范围最广、会议奖项含金量最高、大会成果最丰富的碳中和会议,社会各界对碳中和博鳌大会给予高度评价。


以下

为潘家华演讲原文


潘家华:非常感谢,我是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的一员,今天的时间安排的很紧凑,本来交给我20分钟,我用10分钟时间,另外10分钟时间我希望能够有一点交流。我今天给大家的报告主要就我们现在对碳中和认知想谈一点自己的研究心得。

二十大报告讲“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实际上这样一个系统性变革,碳达峰从原则上来讲并不需要,大家知道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都已经碳达峰了,但是他们没有任何的系统性变革,那么我们现在碳达峰实际上也应该说是一个阶段,是一个基础,是一个前奏,所以它并不是变革的本身。

那么真正的变革应该是碳中和,那么这个碳中和实际上没有那么复杂,我们现在讲的是有很多温室气体有七种,实现碳中和的路径,现在讨论的也很多,有节能能效的、有能源替代的,还有这样一种CCS加上碳汇的,还有消费者行为的,都很多很多。

应该说碳中和行动是全方位的,全社会的,这个没错很对,但是问题在哪儿呢?最为关键的就是能源生产的系统性变革,那么也就是切换赛道,从高碳的化石能源切换到零碳的可再生能源,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赛道的切换,碳中和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我们这个赛道切换最关键的问题是可再生能源它有自身的间歇性的特征,那么有这样一个间歇性的特征使得我们在20年前,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几乎上不谈风光这样一些零碳的可再生能源只是讲能效。

10年前我们应该说,风光电力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基础和技术的突飞猛进,但是我们社会的认知还是把风光当做垃圾电,因为它不可以长时间储存,那么现在我们的储能技术大家可以看,光有光热光伏是可以的,更不用说水能,那么现在的压缩空气储能已经到30万千瓦的规模。

那么我们的电池这个领域在世界上,前面我们企业家所介绍的,储能电池的生产应该说使得我们现在能够实现风光电力生产储能消费一体化,也就是产业链的一体化成为一种可能。我们现在换的赛道不仅仅是生产侧的赛道,而且还有零碳电力终端消费侧的赛道。消费侧的赛道实际上我们说例如交通燃油如果不能够被零碳的电力替代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满足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现在我们看,这个零碳的电动汽车在市场的占有率,我们第三季度已经到了20%。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1月印发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规划,是要到2025年达到这个市场占新车市场的比例20%,现在已经到了20%。

前面也有专家提及,就是他对于我们消费者福祉这样一种提升。我在这儿说,零碳可再生能源有着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多赢的空间。为什么是多赢呢?跟大家举这么一个数字,我们现在还有6亿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一千块钱或者只有一千块钱人民币左右,我们现在用燃油汽车每百公里8升油超过60块钱,一个月如果跑一千公里要用六百块钱,我们一千块钱可支配收入绝对是不可能用得起燃油汽车,买得起燃油汽车,但是你用不起,不可能用燃油汽车。

但是如果我们纯电动汽车现在光伏发电报价一般都在一毛五以内,我们就算两毛钱一度电,100公里12度电,2块5毛钱一百公里,对这6亿人口是不是也有可能他买得起汽车更用得起汽车呢?那么这个市场有多大?

欧洲总人口5.5个亿,美国3.2个亿,那么就仅仅这样一个市场多大的产能、多大的市场需求、多大的市场规模。所以为什么我们说多赢,北方的集中供暖,现在已经有成熟的热泵技术,我们可以把供热所需的化石能源这一部分给替代掉。还有3分钟时间我就想给大家讲一点我们现在中国的产业,我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学习能力强,复制能力强、放大能力强,但是我们原创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还存在着一定需要提升的很大空间。

跟大家举一个简单例子,现在光伏组件,我们占全世界总产量90%,但是美国自己产能只能满足自己市场的5%,但是他禁止从中国进口光伏组件,我们要买美国东西,美国却要脱钩,这个有一点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为什么?问题就在于我们还需要有原创的技术,不光是要做大,更是要做强,你看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占全球比例60%,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现在我们是出口增多了,有多少是中国的汽车?我们燃油汽车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说是拿市场换技术,我们市场是让出去了,我们现在燃油汽车,美国的、欧洲的、日本的,有我们自己的自主品牌吗?但是现在纯电动汽车我们是不是有我们自己的自主品牌,所以我们换到这样一个赛道以后,我们就可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所以现在我们在座的企业家你们是主体,我们的研究机构可以提供一些支撑,我们一定要做强,那么做强以后才有话语权,我们不仅仅是要占领市场,更要有话语,要规则世界,我们前面讲这个ESG,更前面是讲什么?讲CSR,企业社会责任,这个ESG也是舶来品,我们在碳中和这个领域里边我们是不是可以形成一套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呢?希望我们共同努力,通过我们这样一个碳中和的论坛和共同的工作能够在话语体系的构建,有眼光有站位有担当。前面也发布了一些碳中和相关的标准。碳中和是一个契机,是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我们在产品、技术和市场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在规则世界这方面,应该而且能够做出一些努力和贡献。

谢谢大家!